立秋养生“三字经”

发布日期:2017-10-09浏览次数:5273

“收”字诀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中医认为,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秋季养生的原则,务必一切要以“收”为要。  

心情“收”:所谓“伤春悲秋”,所以一定要注意收敛心情,主动排解郁结,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收”: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  

运动“收”:在秋天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体质虚弱者。  

“燥”字诀  立秋时节既要防夏的“暑”和“湿”,又要防秋的“燥”。入秋后空气逐渐干燥,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以下,因而“燥”是秋的主气,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所以秋季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因为多数水果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  

“补”字诀  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消耗的大量体力极需补充营养。因此,很多人选择在秋天使劲进补。

中医专家表示,秋季进补虽好,但最忌“大补特补”。这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高温天气,人们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因此,贸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开出“吃喝方” 降伏“秋老虎”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特别是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但只要注意一些饮食要点,“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  

要点一:清热解暑。天气炎热时仍要进食一些清热解暑类食品以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可以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等。此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大量排汗而丢失的钾。  

要点二:忌寒凉。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不利于补虚。  

要点三:合理补充营养。饮食营养很重要,不能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有许多食品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豆制品等,既有清暑热又有补益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  

要点四:多吃酸少辛辣。辛味归肺,辛味过度则肺气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酸味归肝,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所以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要点五:润肺。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可吃些雪梨、鸭梨等水果,生食能清火,蒸熟吃可滋阴。也可服用秋梨膏、养阴清肺膏、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并适当多饮些白开水、冰糖水、清茶等,以滋阴润燥。  

立秋后,这些病最易犯  

秋季一到,多种疾病易发作和复发,要特别注意预防。  

感冒 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气温降低,病毒乘虚而入,特别是初秋时节,温差明显,因此,此时节要预防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侵袭。少去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多饮水,出汗时不要吹凉风,加强室外锻炼。  

肺炎、气管支气管炎 秋天湿度降低,人很容易出现秋燥,秋在五行中与肺相应,而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秋季还是慢性支气管炎易复发期,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平时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情绪,过敏性哮喘患者还要避免接触过敏源。  

心血管疾病 立秋后,早晚温差明显,身体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变化较大,血压容易波动,正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一定要注意控制血糖、血压,不要让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吃冷饮料,不用冷水洗澡、洗脚等。  

胃病复发 秋天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而且民间也有“贴秋膘”的说法,但过多地进食可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胃病的复发。秋天,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

治未病中心/孙晔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