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告中心

公 示

发布日期:2020-11-19浏览次数:8241

根据《关于印发2020年辽宁省名中医遴选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省名中医项目申报推荐条件,我院经过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选拔,经研究决定推荐下列人员申报2020年辽宁中医大师、辽宁省名中医及辽宁省青年名中医(排名按姓氏笔画)。

辽宁中医大师:王宏宇、徐  放、魏  棣

辽宁省名中医:齐泽华、宋莉丽、单晓晶、赵  钧、

商  雷、蒋  宏

辽宁省青年名中医:马翔、李东升、田明健、杨国峰、郑艳秋、赵政、赵丽

本公示发布后,对人选如有不同意见,请在2020年11月24日前以信函、电话、来访等方式向院党委、纪委反映,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信函、电话应署报真实姓名。

党办电话:  23882466   50017

监察科电话:23898187   50022

 

沈阳市中医院

2020年11月19日


个人工作业绩


 

赵丽,女, 1982年05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师从于国家级名中医李敬林教授,2007年9月就职于沈阳市中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全国委员,辽宁省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县级中医院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成员。2018年6月-2018年9月对口支援青海,参与《糖尿病肾病研究》一书编写。近5年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3篇,其中1篇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参与国家级基金课题研究1项(“益气解毒活络法对早期肾病TGF-Smad-UPP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项目编号:81173153) ,市级课题研究1项(《益气养阴祛浊法抗实验性糖尿病大血管病症增生机理及临床研究》项目编号:F13-220-9-66),均已结题。

 

  

沈阳市中医院内二科主任 单晓晶

单晓晶于1987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5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现任沈阳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科主任(干诊病房);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眩晕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沈阳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执业中医师实践技能沈阳考点主考官。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长期从事老年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解决了许多临床疑难杂症病例。现已工作30余年,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潜心研究业务,治学严谨,谙熟经典,博采诸家之长,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科技,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急慢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眩晕、失眠、头痛,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糖尿病、顽固性胃肠疾病急、关节痛以及一些疑难杂症。并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2012年12月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作参与市科技局计划项目益气强心饮对慢性心衰脑钠肽水平及C反应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年8月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作参与局级课题中医药复合干预冠心病关键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2020年9月完成本科沈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子午流注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目前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同参与研究辽宁中中医药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项目:眩晕多学科中西医综合诊疗能力建设研究。参与著作编写2部,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科室在治疗老年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科室经过多年经验总结出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头痛病、中风病、心衰病等一系列治疗方法。

多年来单晓晶将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生理、病理、辩证、治疗和预防等所有的领域中,整体调节,重在肝和脾胃,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方法,临床收到非常好的疗效。在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方面,主张以补肾养心为先,同时活血应与益气并用,注重疏肝解郁,既从寒邪论治又从热邪论治。在治疗头痛方面,单晓晶主任对待风寒痰瘀痛,以“加减散偏汤”为主方,对“肝郁头痛”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在临床上收获了良好的疗效。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单晓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特别是仔细阅读施今墨、谢海洲等名老中医的病案传记等,受益匪浅,深深感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尤其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在头痛,失眠,脑梗塞,面瘫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蒋宏,男,1987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学士学位,现任沈阳市中医院肾内科病房主任,主任中医师。2010年被评为沈阳市名中医,并先后被授予“沈阳市中医工作先进个人”、“沈阳市中医院首席专家”。

现任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沈阳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沈阳地区卫生系统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先进个人”;“沈阳地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称号。

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针对瘀血这一病理改变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病程始终的情况,创立了经验方剂《三虫化瘀汤》,以期达到祛瘀生新之目的,方剂组成为水蛭、丹参、川芎、泽兰、土虫、地龙,此方可加入糖尿病肾病任何一期、一型中。这种将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以及西医对本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对于中药方剂疗效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慢性肾炎,治疗上当标本兼治、虚实同治。故临床治以益气养阴、健脾固肾、凉血止血、宣肺解表之法,创立了经验方剂《金蚕蛋白汤》《仙蚕血尿汤》。这两组方剂,体现了我的中医现代化思想。从临床看,疗效很好。

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注重传统疗法的应用。结合经络理论、皮部理论,开展中医外治法治疗肾病。有中药穴位贴敷、红外照射、中药封包、中药洗浴、中药高位结肠透析、中药穴位注射等,独创了多种中药外用方剂。

科研课题方面,完成了四项局级科研课题,《芪龙汤治疗中早期糖尿病肾病》、《温阳消肿汤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芪蛭地龙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中药高位灌肠对改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研究》。《金蚕蛋白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临床疗效观察》荣获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中药浴足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干预》荣获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胃肠超声检查荣获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2014年参与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瘢痕灸对肝癌大鼠相关基因、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2017年在中华中医药学刊参与发表《瘢痕灸预处理对原发性肝癌大鼠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

出版专著《现代中医临证》一书肾病部分约八万余字,《中医内科住院医师手册》肾病部分约三万八千字,受邀多次在沈阳电视台《北方名医》做有关肾病讲座,在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发表有关肾病文章七篇。

     

  

李东升,国家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心病一科兼重症医学科科主任,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市级课题日常工作负责人,研究生学历,副主任中医师2年,有援青经历,核心论文3篇。

  

 

马翔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正高级,50岁以下。内五科主任。省级中医药学术组织常。核心期刊论文2篇,国家级论文1篇,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任中医师7年。

   

  

齐泽华,2013年获得“沈阳市名中医”称号,正高级,内六科科主任,60岁以下,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近30年。省级中医药学术组织辽宁省中医药学会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肿瘤营养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市级课题、局级课题各1项,均已顺利结题。参与出版中医著作1本,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家级论文2篇,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11年。

  

  

商雷,男,1963年出生于医学世家,1986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一直从事中医推拿的医、教、研工作。2010年被评为沈阳市名中医,并先后被授予 “沈阳市优秀专家(候补)”、“沈阳市卫生系统优秀专家”。

现任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软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暨沈阳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辽宁省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医类别考官;辽宁省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辽宁省暨沈阳市推拿学会理事; “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沈阳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组”成员, 法国国家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沈阳地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创立的“腰间盘突出症的重叠疗法”,既继承了传统的推拿手法,又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的理论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体现了现代中医学的特点。

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创立了“肩周炎的三步疗法”,打破了教科书上的传统做法,临床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目前治愈率可达到100%。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还提出了“颈椎病的分型分期整体治疗”的方案,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主。

还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临床手法,如“腰背部推拿常规”、“颈肩部推拿常规”、“四肢部推拿常规”、“胸腹部推拿常规”、“头面部推拿常规”等。注重推拿手法力量的合理性,尽可能地向推拿手法处方化发展。

科研课题如《钩活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荣获沈阳市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活动优秀项目、《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疼痛综合症》荣获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指压麻醉抬肩术”治疗冻结期肩周炎》荣获沈阳市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活动优秀项目,并被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评为首届“特色民间技术”。

出版专著《简明中医诊断学》、参与编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治疗学》、《现代中医临证》,在《中国康复杂志》、《辽宁中医杂志》、《实用内科学杂志》等多种国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友好院所的学生也曾多次前来学习研修,受邀成为法国国家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宋莉2008年获得沈阳市名医称号从医35年,学科带头人,正高级,60岁以下。中医研究室主任。省级中医药学术组织常务委员。市级课题主持人。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篇,博士学位,主任中医师17年。

 

  

田明建,女,40岁,硕士研究生,2006年沈阳市中医院工作至今。2013年晋升副主任中医师。2018年晋升主任中医院。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委员。2015年、2016年支援新疆,受到新疆支援单位同事及患者的好评。2017年获沈阳市卫计委应用推广新技术三等奖。多次主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国家级继续教育授课1次,多次进行市级继续教育授课。发表论文10余篇,近5年,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2篇,发表SCIE一篇。每周门诊工作时间为40小时,擅长中医治疗反流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习惯性便秘、功能性胃肠病、保肝、肿瘤辅助治疗。在脾胃病的中医诊疗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王宏宇,毕业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01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先后担任了医务科长、干诊科主任、内二科主任等职务。并兼任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呼吸、脑病、康复、中西医结合等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沈阳市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名中医及沈阳市名中医。作为沈阳市中医院首席专家,曾代表中医院赴韩国、俄罗斯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还受聘为沈阳市中医院首席专家及沈阳市中医院首届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多次担任沈阳市中医高级职称评委、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生答辩特聘专家。发表了十余篇心血管方面的国家级论文,并参与 “现代中医临证” “学科大全”等学术专著的撰写,并参与“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抗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低度炎症及大血管病的作用机理”“ 阴中求阳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临床研究”科研课题的研究。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本人非常重视传统医学的继承,努力钻研经典,孜孜不倦探索,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中,把治疗重点放在整体调整,使之气血调畅,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除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通过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祛痰化瘀、活血通络,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研制的养心汤、丹芪通络饮等一些疗效可靠的方剂,深受患者的欢迎。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又不忽视现代心血管病理论和治疗的研究,多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心梗、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心血管病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溶栓,不能介入,甚至有些西药也要慎用的患者,运用中医的整体调节、辨证施治不仅可以消除症状,改善气血循环,起到天然药物支架作用,还可以预防和逆转把器官的损害,改善心脑肾供血,促进新生血管的建立,具有很好的疗效,真正体现了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独特优势。

运用中医的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治愈了很多危重疾患,挽救了很多濒临死亡的患者,临床疗效甚为可观。同时对内科的其他病症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病症以及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魏棣1984年从辽宁中医毕业以来,一直在我院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中医诊疗工作,先后进修于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并在协和医院参观学习,对心血管系统的急重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994年任科主任后带领全科医务人员积极进取,先后两次获得沈阳市共青团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个人也先后两次获得沈阳市三八红旗手及省文体先进个人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名中医、魏棣省名中医工作室。201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省重点专科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传承人2名,考核合格后他们将获得博士学位。

多年经验积累开发的本院制剂“益心通脉片”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收到可喜的双效益。

  

  

徐放,女,主任中医师,于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医系,毕业后一直在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在38年的医疗实践中,在中医药心脑血管病的诊治中逐渐形成建立自己的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治疗体系,并对胸痹心痛、心悸、心衰、中风、高脂、高粘血症等疑难病、常见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先后主持过国家局和沈阳市科委课题, 以科研设计者参与省科委课题,撰写论文30余篇,有的发表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主编论著1部。并以第1人获沈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叁等奖。于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辽宁省名中医”,被沈阳市卫生局授予“沈阳市名中医” 。2016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沈阳市优秀名中医”、200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目前仍在临床一线工作。每周出诊40小时。

  

  

杨国峰,男,43岁,硕士,主任中医师,于2006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一直沈阳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6年,目前在针灸门诊工作,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表核心期刊2篇,国家级期刊4篇。

 

  

赵钧199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医学硕士,现任沈阳市中医院针灸二病房主任,主任中医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侯升魁主任医师专家的学术继承人。2013年被评为沈阳市名中医,2019年评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所在科室为辽宁省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热爱中医事业,情系针灸发展,初心不改,执着针灸科室建设。在领导的支持下,把只有3名医生的门诊,经过五年的发展成为拥有针灸馆和艾灸馆,有12名医生,面积达500多平的大门诊,引进雷火灸,发展成东北三省最大的灸疗馆,独创新疗法,“三九三伏升阳灸”,开创养生保健的新理念。为了工作的需求开设新的针灸病房。开展新疗法,结合“醒脑开窍法”、“靳三针”、彭氏“眼针”疗法针灸治疗中风、眩晕、头痛,三大优势病种,形成诊疗方案,针药并举、“针”与“灸”结合。向经典学习,挖掘传统医学瑰宝,开展具有传统特色的非药物疗法,除了毫针、电针、火罐以外,还开展传承的磁针、长久持续治疗的皮内针、自创七个配方的中药穴位贴敷,一周一次穴位埋线等。丰富的治疗手段,为医治疾病打开了思路,形成科室新特色。临床中擅长治疗六类疾病:

1.醒脑开窍法治疗脑血栓、脑出血及其后遗症、眩晕、耳鸣。

2.三期五步法治疗面神经炎,面肌痉挛。

3.舒筋通络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

4.三步针罐法治疗颈椎病,颈肌疲劳,落枕。

5.活血止痛法治疗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头痛,痛经等痛症

6.穴位磁场疗法治疗骨质增生、失眠、癫痫、痉挛性斜颈.

在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会、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等四个学会担任副主委。在辽宁省针灸学会担任常务委员。

二、培养团队、科研兴科,主持沈阳市科技局科研课题两项,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北大核心期刊4篇,国家核心期刊10余篇。2015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连续三年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017、2018、2019年举办了《辽宁沈阳中医人才培训——针灸论坛》传承了中医思想,弘扬针灸文化。获沈阳市创新能手,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二、三等奖。

三、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担任内一科的党支部书记。内一科党支部2015年沈阳市计生委优秀党支部称号,2016年成为市直属机关百强支部,2017年沈阳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2018年获得沈阳市卫计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沈阳五一劳动奖章。曾连续三年获得沈阳市中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0年11月19日


       

赵政,42岁,(身份证号210104197805070332),主任中医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目前就职于沈阳市中医院针灸门诊,入选2018年度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沈阳市盛京人才计划高级人才, 2013年晋级副主任中医师,2018年晋级为主任中医师,目前主持辽宁省人社厅及沈阳市科技局课题各一项,参与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各一项,获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次,沈阳市卫计委应用推广新技术二等奖一次。全省中医药知识技能竞赛二等奖一次。发表论文10余篇,近五年发表科技核心论文4篇,目前跟师全国名中医管遵惠教授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微创联盟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郑艳秋,女,1977年9月1日出生,2005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眼科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晋升副主任中医师,2019年晋升主任中医师,一直从事眼科临床工作。

近三年,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充实了系统的医学验光和配镜,视野检查等原科室未开展的项目,开拓和创新出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①泪道冲洗与泪道探通;②祛障穴冷冻治疗未成熟期白内障;③超声药物渗入治疗干眼,其他医院皆为中药冷疗,我经过改进,采用自拟方药恒温热疗法尤以睑板腺分泌障碍型干眼效果显著;④开展穴位注射,治疗晚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等疗效显著;⑤开展眼针与阴阳九针的结合,阴阳九针中眼八针针刺手指,痛感强,患者不易接受,我将银针改进为压豆,持续刺激反射点,采用压豆与眼针结合,开导眼窍,促进眼循环;⑥开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水肿等眼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新技术和新疗法的开展,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工作业绩方面,近5年,由于业务方面不断学习,开展多项诊断及治疗手段,患者量和收入方面大幅度提高,治疗收入2017年度较2016年度增长近3倍,2018年度较2017年度增长近2.5倍,2019年较2018年度增长30.7%,在纯收入方面,2018年度较2017年度增长了1.27倍,占2018年总收入的75%,2019年度较2018年增长48.8%,占2019年总收入的85.4%,患者的认可,治疗手段的开发及不懈的努力,为医院及我个人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